1. 首页 > 游戏秘籍

脑为元神之府与心主神志的关系-脑为元神之府是谁提出来的

脑为元神之府与心主神志的关系-脑为元神之府是谁提出来的

 比如中医的脾脏,并不是单指胃后面的那个褐色的长条形器官,而是包括胃、小肠、大肠、消化腺、肝脏、心脏等器官中所有和消化吸收利用营养有关的功能的集合。

中医的心脏在五行中属火,凡属于向外的、亢奋的、温热的、明亮的这些功能都归类到心脏中。因此,心主神明。也就是说,中医的五脏学说把脑器官中有关思维、认知的这些功能归类到了心脏。

这个道理现在是讲明白了。在具体器官上,脑器官有主神明的功能,但是中医把脑器官的这部分功能划归到五脏中的心脏了。

看到这里,有的人会说,你这不是玩文字游戏吗?既然你也承认是脑这个器官有主神明的功能,为什么还要说心主神明,仅仅为了维护中医经典的尊严吗?还是对临床有什么实际的指导意义?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我以前的一篇论文《浅论中医理论的形成、复兴与发展》中阐述引进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意义里面。

这里我只是简单地提醒大家两点:一,脑有主神明的功能,但并不能说脑的全部功能就是主神明;二,神明的功能很大部分属于脑器官,但并不是全部就属于脑器官。

六腑和奇恒之府-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三)

 1、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2、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

 3、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4、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5、 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

 6、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7、 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8、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9、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10、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11、 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12、 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13、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脏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14、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15、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故有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16、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7、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18、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19、 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20、 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21、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22、?五志?分属于五脏。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五志虽分属于五脏,而统领五志者为心。

 23、 五脏化五液。具体联系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四)

 1、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2、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 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4、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5、 ?小肠主液?、 ?大肠主津?。

 6、 有的医家称三焦为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之?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为?孤府?。

 7、 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8、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9、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但中医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因而就将脑的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其中尤其与心、肝、肾三脏的关系密切。这是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

 10、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11、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12、 在五脏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13、 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4、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5、 人体之气是通过肾、脾、肺等脏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故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16、 气的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17、 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18、 宗气,又名大气。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19、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称为贯心脉以行气血。二是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称为出喉咙而司呼吸。

 20、 卫气的功能有三: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功能的概括。

 21、 一般地说,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着滋润作用的,总称为津;性状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着濡养作用的,总称为液。

 22、 津液代谢过程,以脾、肺、肾三脏的功能为主。而肾对脾与肺在津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说肾主水,即能主持水液代谢。

 23、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滋润和濡养作用;②化生血液,调节血液浓度;③运输废物。

 24、 中医学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称为?五神脏?。

 25、 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包括: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④血为气母。

 26、 气与津液之间关系,包括:①气能生津;②气能行津;③气能摄津;④津能生气;⑤津能载气。

 27、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一页更多有关?《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人认为大脑是什么作用?

一、胆的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可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并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2.胆主决断

胆具有对事物进行判断、做出决定的机能。

胆藏的胆汁由肝之余气所化,称为“精汁”,胆又主决断与精神活动有关,故

又属奇恒之腑。

二、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1.胃分为上脘(包括贲门)、中脘(即胃体)和下脘(包括幽门)。

2.生理功能

(1)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故胃又被称为

“太仓”、“水谷之海”。

(2)主腐熟水谷,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受纳于胃的水谷在胃不断蠕动和胃阳气蒸化作用下变成食糜,有利于进一步消化吸收。又 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3.胃的生理特性

(1)胃主通降:指胃气向下通降运动以下传水谷及糟粕的生理特性。①胃容纳饮食物;②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③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④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藏象学说以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协调,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2)胃喜润恶燥: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的受纳腐熟,不仅依赖胃气的推动和蒸化,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润。胃中津液充足,则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胃为六腑之一,属阳土。胃又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故胃喜润而恶燥。胃津胃阴不足,胃失和降,可见饥不欲食、干呕、呃逆等。在治疗用药上,应慎用苦寒燥烈之品,以防损伤胃阴,从而损伤胃气。

三、小肠的生理功能

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糜,必须在小肠内停留相当长的时间,称为“受盛”;进一步对食糜进行消化,并吸收水谷之精微,称为“化物”。

2.泌别清浊 一是食糜经过小肠消化,分别(泌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二是将清者即水谷精微吸收,并将浊者即食物残渣传输于大肠;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使无用的水液渗入于膀胱,故称“小肠主液”。

四、大肠的生理功能

1.传化糟粕

饮食物在小肠泌别清浊后,其浊者即糟粕则下降到大肠,大肠将糟粕经过燥化变成粪便,经大肠之气的运动,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传导功能,是胃气降浊功能的体现。

2.大肠主津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液,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大肠主津功能失常,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柏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症;若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五、膀胱的生理功能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津液经过肾的蒸腾气化作用,清者经脾达肺,重新参与津液代谢,浊者留而为尿。膀胱可贮留一定量的尿液,开合有度,排出体外。膀胱的开合有度依赖于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调节。

六、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因其在人体脏腑中,惟它最大,又无脏与之相表里,故又有“孤府”之称。

1.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诸气:指三焦是诸气上下运行之通路。肾藏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元气,自下而上运行至胸中,布散于全身;胸中气海中的宗气,自上而下到达脐下,以资先天元气。故《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2)运行津液:指三焦是全身水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道。三焦水道不通利,则肺、脾、肾等脏的输布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将难以实现,所以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

2.三焦的生理特点

(1)“上焦如雾”:指心肺输布气血营养到全身的作用。

(2)“中焦如抠”:指脾胃等脏腑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作用。

(3)“下焦如渎”:指肾、膀胱、大肠等脏腑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功能。

考点强化

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

脏腑之间构成这种关系,主要根据:

①经脉属络

②生理配合

③病理相关

 (一)心与小肠

 (二)肺与大肠

 (三)脾与胃

 (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不与水谷直接接触,有异于六腑;其功能“以藏为主”,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似脏非脏,似腑非腑,不同于一般的五脏六腑。 奇恒之腑所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一、脑的生理功能

1.脑为髓海,

主宰生命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

2.主司感觉运动

3.主司精神活动

脑为髓海,主人的思维意识和记忆,脑为精神活动的枢纽。

二、脑与五脏精气的关系

中医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脑主管思维、意识及情志活动等,又分属于五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节情志活动,肾藏精而生髓充脑,故精神情志活动与 心、肝、肾 三脏的联系更为密切。

女子胞

一、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1.主持月经。

2.孕育胎儿。

二、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1.与天癸的关系 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体内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有促进官发育成熟、女子月经来潮及排卵、男子精气溢泻,因而具备生殖能力的作用。肾精肾气的盛衰,对女子官的发育和生殖功能的维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与经脉的关系 女子胞与冲、任、督、带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其中与 冲脉和任脉 联系最紧密。

3.与脏腑的关系 女子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液所化,月经的来潮和周期,以及孕育胎儿,均离不开气血的充盈和血液的正常运行。五脏之中,女子胞又与 心、肝、脾 的关系尤为密切。

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

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已经有了对脑的功用的认识。脑为奇恒之腑之一,位于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至于脑的作用,已粗略地见于《灵枢?大惑论》中。明代李时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至汪昂《本草备要》则更有“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的记载。后来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又进一步指出:“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入脑,名为脑髓;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王氏将诸感官功能谓为灵机,统归于脑,可算是中医书籍言脑功用最全面的了。

补充:

,或称“脑髓”,作为人身中的一个脏器,确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在两千年前就对它的位置、形态和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随着我国社会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脑获得了许多不同的名称。

脑,篆文作“”。《说文匕部》说:“”,头髓也,从匕。匕,相匕箸也,巛象发,囟象形”(段玉裁注谓“头髓不可象”,依《韵会》改作“囟象囟形”),《灵枢海论第三十三》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入药镜》说:“贯尾闾,通泥丸”,傅金铨注:“泥丸者,髓海也”,《嵩山太无先生气经》卷上引《行气决》说:“泥丸,脑宫也。”是脑之为物,上附于脑盖而养发,下至脑后风府之部而与脊髓相连接。

《金丹集成金丹问答》说:“头的九宫,中曰泥丸”。此所谓“头”者,乃指“脑”也。脑居于头骨腔内,头骨腔内舍脑,故俗称头为“脑壳”,而“脑”亦可称为“头”,《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说:“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注”,可证。其中曰“泥丸”,亦可证其为“脑”无疑。脑有九宫者,古人将脑划分为九部,每部皆有神居之,故曰“九宫”。根据《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上清黄庭内景经灵台章》梁丘子注引《大洞经》载:“眉间却入一寸为明堂宫,却入二寸为洞房,却入三寸为丹田宫,亦曰泥丸宫,却入四寸为流珠宫,却入五寸为玉帝宫,明堂宫上一寸为天庭宫,洞房上一寸为极真宫,丹田宫亦曰泥丸宫上一寸为玄丹宫,流珠宫上一寸为太皇宫,是为脑部九宫。而此脑部九宫中,尤以丹田宫又称泥丸宫最为重要,最尊贵,以其居中独尊而总领诸神,《云笈七签太上老君内观经》所谓“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本神第八》说:“故生之来谓之精”。《灵枢经脉第十》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是精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满布于人体内外上下各部组织,尤以脑部聚精为最多。《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房玄龄注:“气之尤精者为之精”,故《庄子秋水》说:“夫精,小之微也。”是精乃气之最精华的部分。《淮南子主术训》说:“至精为神”,物至精粹自有神。人体各部组织,随着精气的聚布,则各部组织之神亦应之而生,《云笈七签上清黄庭内景经至道章》所谓“泥丸百节皆有神”是也。然脑中聚精最丰,故泥丸脑宫亦舍居人体最尊贵之神,《嵩山太无先生气经》卷下引《慎气法》说:“上丹田,泥丸脑宫也,其神赤子,字元先,一名带卿。其神赤衣冠,治上元也”,《云笈七签推诵黄庭内景经法》说:“脑神精根字泥丸”,《道枢平都篇》说:“泥丸者,形之上神也。”是脑中有神居之也。所谓“神”,《论衡知实篇》说:“神者,渺茫恍惚无形之实”,《嵩山太无先生气经》卷上说:“夫神者,无形之至灵”,《管子内业》说:“一物能化谓之神”,《周易系辞上》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可见神乃恍惚无形而能促使事物变化发展者也。人体初生之神,则曰“元神”。所谓“元”者,乃起始而混然未分之谓也,《尔雅释诂》说:“元,始也”,元始之神,是曰“先天之神”,先天主生不主用。元神一经产生,即开始人体生命活动而发展变化,初无思维意识活动之用也。《道枢神景篇》说:“天谷者,泥丸之宫也……斯元神之府也,谷神真一之至灵者也”。《本草纲目木之一辛夷》条下李时珍谓“脑为元神之府”,即本此曾訸之说而论之,非学自洋人意大利之利马窦也。

《道枢平都篇》说:“夫脑者,一身之灵也,百神之命窟,津液之山也,魂精之玉宝也”,《云笈七签太上老君内观经》说:“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由于脑中元神至真至灵,在后天条件作用下,遂化生识神,开始人之思维意识活动而为“后天之神”,并照诸百节,使人体各部组织化生后天之神以为用,而发挥其各部组织之正常功能活动。人体目之视、鼻之臭、口之味、舌之言、前后二阴之溲便、肢体之运动、皮肤之感知等等,皆是人体各部之神所运为。而人体各部之神,则受人身脑神之统领和支配,《云笈七签上清黄庭内景经*至道章》所谓“一面之神宗泥丸”和《云笈七签太上老君内观经》所谓“照诸百节,生百神也”等文,说明了这一认识。然人身脑神又接受人身诸神之反应,这就是《道枢观天篇》所谓“首者,天界首也,是为上元天谷泥丸之宫,万神之所聚焉,三万六千神之所经焉”者是也。此所谓“万神”,所谓“三万六千神”,乃言其众,言其总,非谓有其神之实数如此。

脑“藏精气而不泻”,乃人身至灵之处,为元神之府,主宰人体全身各部组织之知觉和运动,是人体生命之所在。失常则诸神不守而发生病变,如《灵枢口问第二十八》说:“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苦)眩”,《灵枢海论第三十三》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是其例。如脑为外邪所伤,则可危及生命,故《灵枢厥病第二十四》说:“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不治”;《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说:“刺头,中脑户,人脑,立”,充分说明了脑宫为人体生命要害之处。

我国古代认为,脑在人体内居于至高之位,至真至灵,为全身之主宰,但脑神又受心气所支配,而脑体则有赖于肾精之滋养。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说:“心主身之血脉”,《管子内业》说:“定心在中…可以为精舍”,房玄龄注:“心者,精之所舍”,《难经*四十二难》说:“心……盛精汁三合,主藏神”,《道枢九真玉书篇》说:“然则心者,其性命之主乎”。心主血脉,为精舍以盛精汁三合而藏神,成为人体生命活动之本,故《尸子贵言》说:“心者,身之君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是心之为脏,运行人身血液在经脉中循环流行不止,以濡养各部组织,使其在脑的统领下发挥各自的正常功能,且心气上入于脑,出神明使其脑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并产生思维意识及其支配的相应行为。1990年11月9日《武汉晚报》第八版载:“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47岁的职员里兰尼患了严重的心脏病,生命危在旦夕。由于找不到人的心脏进行移植,医生决定实行一项大胆的尝试,用猪心代替”,“手术后,那颗植入病人胸膛里的猪心正常跳动”,但他的“行为变得象猪”,“他在走路时,喜欢用双手和双膝触地而行,而且还嗜好到垃圾堆里乱爬乱拱,弄得全身肮脏不堪”。1998年1月2日《长江日报》第四版载:“56岁的美国妇女克莱尔塞尔维亚从小就有健康问题,心脏一直有杂音……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心肺功能日益恶化……1988年5月29日,塞尔维亚接受医生建议成为新英格兰地区第一个心肺移植手术患者,经过5个半小时的手术治疗,塞尔维亚终于从神的阴影中逃脱出来,获得了新生。然而,使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手术不仅把她从多年的疾病中拯救过来,而且她的生活也由此发生了巨变”。譬如:她现在特别钟情于炸鸡,手术复原后她第一次开车就着魔似地到一家肯德基店买了几块炸鸡。更奇怪的是她的行为举止也发生了变化,她变得具有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攻击性,更加自信,敢做敢为,更具有男子气慨,喜欢开快车……。后来塞尔维亚找到了那位脏器捐赠者的家,于车祸的小伙子18岁,叫蒂姆拉明德兰,生前最爱吃的食物就是炸鸡,就在车祸现场,他还抱着一盒刚刚买来的炸鸡块。者家人还证实了许多发生在塞尔维亚身上的奇怪现象都是蒂姆生前的所作所为。据此,则证心气上入于脑,而脑果受心气之支配。

《事物原会禀生受命》说:“司命处心,纳生气也”。心具生生之气,为人身司命之脏,故人脑伤则,而心伤亦,《灵枢厥病第二十四》所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夕发旦”之文,可证。《说文思部》说:“思,睿也,从心,从囟。凡思之属皆从思”,而“思”字厕于“囟”、“心”二字之间,次于“囟”之后,而下接之以“心”字。是古人认为心气上于脑中则产生思维意识活动,《释名释形体》说:“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也”,也是说明心的这种功能。上文说过,眉间却入二寸为洞房,是脑中九宫之一,而《云笈七签*诸家气法谷神妙气决》说“心为洞房宫”,是心气必上于脑宫也。此乃人身正气,而疾病亦可由心入于脑。1993年12月21日《参考消息》第三版载:“美国专家们对40名心律不齐患者进行了大脑扫描,发现三分之一的人患有一般由于血栓到达大脑引起的大脑疾病”。此乃邪循正气之出入而出入,循正气之上下而上下,循正气之留止而留止也。《云笈七签太清中黄真经玄微章》说:“一者上虫居脑宫”,中黄真人注引《洞神玄诀》说:“上虫居上丹田脑心也。”是“脑”亦可称为“心”也。脑之主宰人体各部组织之功能活动,有赖于心气上入脑中以支配脑神。心气入脑,脑始发挥其正常功用;加之“囟”为“脑盖”,而“心”、“囟”声同,故“脑”亦称为“心”,犹“脑”亦称为“头”也。今人犹谓思考事物曰“操心”,称倡导精神意识为世界第一性的哲学派别为“唯心主义者”,故古书多以“心”字称“脑”也。

《管子水地》说:“肾生脑”。脑为髓之府,赖肾精以滋养。肾藏精,生髓,并经由脊里河车之路逆上於天谷而补脑,故肾精虚损,无以生髓养脑,则脑为之不满而发头目眩晕,所谓:下虚则高摇”者也。於是证,每用左归饮、肾气丸等方加入五味子、车前仁治之而收效。

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藏精气而不泻。

拓展知识

奇恒之腑,<素问·五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卵巢),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奇恒之腑,除胆属六腑外,都没有和五脏的表里配属关系,但有的与八脉相联系。奇恒之腑在女子为六个,而在男子为五个,其实,男女皆有“胞“,不应只将女子胞规定为奇恒之腑之一。为了弥补男子的奇恒之腑也有六个,明清医学家加了”精室“这一脏器。

脑介绍

脑居颅内。《素问·五脏生成篇》中的"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中的"脑为髓之海",指出了脑是髓汇集而成,而且说明了髓与脑的关系。脑的功能,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头者,精明之府"。

清代的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脑的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把忆、视、听、嗅、言等感官功能都归于脑。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同时,把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做了联系。

总之,脏象学说认为,五脏是一系统整体,人的神志活动虽分属于五脏,但以心为主导:脑虽为元神之府,但脑隶属于五脏,脑的生理病理与五脏休戚相关。

故脑之为病亦从脏腑论治,其关乎于肾又不独责于肾:对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的精神情志疾病,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心藏神的病变,而与其他四脏无关。对于脑的病变,也不能简单地仅仅责之于肾,而与其他四脏无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